用科技酿造枣乡的甜蜜
0
2010-12-15 21:18:16 编辑:wangyong

用科技酿造枣乡的甜蜜
———来自我校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的报道

 

20110825005347677.jpg

 

陕北清涧县枣农惠国海最近双喜临门:一是他和儿子所承包的枣园喜获丰收,效益创新高;二是作为优秀示范户,他将于今年11月底随我校代表团出访美国,在哈佛大学介绍他的致富故事。

  惠国海其实是众多陕北枣农中的普通一员,之所以如此“幸运”,他说,这多亏了建在家门口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试验示范站。
  在以科技服务社会,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的实践中,2007年,我校红枣试验示范站落户黄河西岸的陕北清涧。由育种、栽培、病虫防治、加工、信息等多学科科教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在首席专家李新岗教授的带领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配合清涧县委县政府建设“风韵枣都,山水清涧”的目标,4年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引领着清涧和陕北红枣产业持续发展。现在,枣乡群众的科技意识显著增强,红枣裂果问题得到较好控制,商品率由2007年前的6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   

  惠国海其实是众多陕北枣农中的普通一员,之所以如此“幸运”,他说,这多亏了建在家门口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试验示范站。
  在以科技服务社会,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的实践中,2007年,我校红枣试验示范站落户黄河西岸的陕北清涧。由育种、栽培、病虫防治、加工、信息等多学科科教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在首席专家李新岗教授的带领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配合清涧县委县政府建设“风韵枣都,山水清涧”的目标,4年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引领着清涧和陕北红枣产业持续发展。现在,枣乡群众的科技意识显著增强,红枣裂果问题得到较好控制,商品率由2007年前的6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   

   建基地 示范栽培新技术
  陕北红枣,天下闻名。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古就是红枣的故乡。特别是陕晋黄河峡谷一带更是我国优质红枣的重要产区,这里的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品质绝佳。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红枣正在被陕北各地当作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传统的优势产业却愈来愈受阻于落后的管理水平和频发的自然灾害,红枣产业急需走出困境。

20110825005347678.jpg
孙武学校长在和示范基地枣农惠国海交谈

  清涧县位于晋陕峡谷西岸,榆林市南端。其东区为黄河、无定河的交汇处,红枣种植历史长、规模大,中区和西区次之。早在1995年,清涧县就享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清涧县把红枣产业作为立县之业,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
  2007年建站伊始,试验示范站就赶上了清涧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浪潮。如何有效推广红枣栽植新技术?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地枣农因循传统的栽植经验,不相信也不愿意尝试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试验示范站专家们决定先做再说。他们先后在清涧东区高杰村镇、谢家沟镇,中区的李家塔镇以及地处西区的试验站内建立示范基地。最后的结果是,同样栽种枣树苗,示范基地的成活率达到了93%,而其它地方的成活率最高不超过70%,最低竟至50%。这一对比让清涧地方政府领导极为震惊,也让当地枣农对试验示范站的专家们刮目相看。很快,良种壮苗、水平沟栽植、大坑栽植等新技术就被群众所接受。在试验示范站专家们的培训和协助下,当地林业、科技等部门工作人员带着红枣栽植新技术要领宣传单,指导群众科学栽植红枣,第二年,当地红枣树苗成活率超过了90%。
  “试验站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技术、选育新品种,抓好示范点,只有这样,推广工作才能有成效。”首席专家李新岗对试验站的定位很清晰。
  以这些示范基地为辐射源,几年来,试验示范站实施了以降低树体高度和增加结果枝数量为主的枣树修剪技术,水平沟节水和平衡施肥为主的栽培技术,枣树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举办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发布病虫害防治预报,同时引进“金昌一号”、“帅枣”等多个干制鲜食枣品种,丰富了陕北红枣品种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家塔镇高柳树村红枣种植大户惠国海父子是从试验站新技术推广中最早受益的果农。2007年前,他们50亩枣园年收入不足3万元。“我们就不懂枣树的科学管理。”树体随意长,病虫没法防,下雨就减收。惠国海父子遭遇了当时枣区普遍的问题。2007年,他们的枣园被确定为示范基地,在示范站专家的指导下,这里的枣园面貌大变样,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最好年份(2008年)亩收入超过8000元。惠国海父子运用新技术发了财,附近9个村子的枣农纷纷效仿,很快,李家塔镇形成了1000多亩的“十里香红枣带”。
  今年10月20日,清涧红枣采收虽已近尾声,但记者走进枣区,仍然能强烈的感受到浓郁的枣香。手抚枣树,惠国海的儿子惠雄一脸笑意:“今年,我们这50亩红枣收入有30多万元。这可得感谢西农大的专家!”
  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动下,现在,清涧东区低产园正在加紧改造,中区和西区红枣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据统计,清涧红枣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53万亩扩大到现在的7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近40万亩;种植管理方式由过去的传统粗放栽植变为现在的科学栽植,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工程整地、矮化密植、科学修剪、水平沟集雨节水等在枣乡普遍推行;平均亩产值由过去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00元以上。
   抓企业 推进红枣深加工
  红枣种植规模上去了,产量提高了,加工能跟得上吗?红枣试验站的专家们在思考另一个环节的问题。大家有个共识:加工是红枣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企业加工能力提高了,红枣的利用率提高,效益增加,反过来会刺激红枣的生产,这就是所谓的“反弹琵琶”效应。

  清涧县的红枣加工在榆林乃至整个陕西都首屈一指。全县红枣加工企业63家,个体加工户144户,最主要的加工方式是干制加工。调研后,李新岗认为这种方式属于粗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附加值小,也容易被模仿。
  2008年,试验示范站根据产业需要作出决策,明确要抓好加工企业,推出新产品。试验站主动与当地的几家规模较大的红枣企业联系,协商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上马红枣深加工项目,但因为观念的问题,这些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科技送上门,迟迟难落户。试验站专家们吃了“闭门羹”。
  不久,当地另一家名叫新恒安集团的企业找上门来,表现出浓厚的合作兴趣。试验示范站派出鲁周民、王云阳两位专家,从产品工艺设计、公司厂房选址到设备选购、调试、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当年,该企业的子公司——清涧县枣生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建设,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国内第一个红枣系列饮品“枣生堂”问世。据担任该公司生产部经理的我校食品学院毕业生张玮介绍,目前该公司日生产红枣饮品12吨,其销售范围由西北五省扩大到京津地区和南方多省,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形势,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多万元,已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红枣深加工企业。
  枣生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在清涧乃至陕北红枣加工界引起了震动,它促使其他企业加强技术升级、设备改型和产品开发。巨鹰公司等当地多家有名的企业很快建立了大型的现代化冷库,加大红枣存储量,实现周年生产。一些企业在积极寻求新技术开发深加工产品的同时,开始在原有产品中注入文化元素,以提升附加值。
  “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往往是被动的,这是推进红枣深加工的瓶颈。我们通过与个别企业的科技合作,能够以点带面,打破原有的僵化,增加危机意识,促进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水平。”李新岗总结说。
  目前,清涧红枣年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产品有干制、果脯、油炸、饮品等七大类100多个品种,有六家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十四家企业获得QS认证。
  李新岗表示,试验示范站今后将继续加大红枣深加工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红枣产业的持续发展。
 上设施 探索减灾新途径
  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初是陕北红枣的成熟期,糟糕的是这一时期也是陕北的阴雨期,雨水会让红枣裂果进而发霉。这就是陕北红枣产业最大的瓶颈——裂果霉变。2007年9月26日至10月10日,陕北持续降雨14天,造成红枣主产区大面积红枣裂果、霉变,大部分枣区减产70%-80%,个别地方甚至绝收。
  如何尽快解决裂果这个问题呢?
  2009年,试验示范站将抗裂果作为中心工作,提出了适时采收,智能烘烤的对策。站上首先和清涧气象局联合,共同发布红枣防灾天气预报。该预报从9月20开始至10月20日,每10天发布一次。气象台将预报资料首先发给试验示范站,试验示范站结合红枣生长情况,分析解读后再签发给清涧县政府有关部门,最后由政府部门通知枣区果农。“站上和我们制定了一个三三制的采收办法,如果红枣脆熟期预报有雨(雨量超过45毫米),我们就组织果农雨前抢收1/3,雨中抢收1/3,雨后再采收剩下的红枣。”清涧县林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红枣防灾天气预报适时采收、智能烘烤,可有效减少阴雨天气带来的损失。

  抢收回来的红枣及时烘烤是关键,这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烘房。2009年,试验示范站和西安圣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出“红枣智能烘房”,根据试验站提供的不同品种红枣烘烤的工艺参数,该烘房可自动控制温度、排湿和烘烤时间,一次可烘烤红枣6000斤,成本不足600元。和传统的火炕炉、蒸汽烘房相比,“红枣智能烘房”装载量大、能耗低、烘烤效率高,质量好,干净节能,成本低。
  在红枣烘烤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这在国内是首创,国外也只有韩国有同类设备。“我们的智能烘房比韩国的先进。”李新岗说,这将是我国红枣干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红枣智能烘房”的研制成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视察后指出,红枣能否及时烘烤制干,对于红枣产业防灾减灾和枣农增收致富都很关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加快智能烘房这一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
  2010年7月,“红枣智能烘房”开始在红枣产区推广普及,截止10月下旬,包括清涧县在内的整个陕北已建立了140多座这样的烘房。李新岗表示,从理论上讲,每100亩至200亩枣园就需要建立一座智能烘烤房,试验示范站将和圣华科技公司密切合作,边推行、边完善,让这一科技成果更好地为红枣产业服务。
  与此同时,试验站还在已经推行的简易防雨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抗裂果设施研制, “我们准备把雨量感应器、肥水自动供给系统融入其中,建设智能化防雨棚,在提高防雨能力的同时,提高红枣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李新岗说,这是试验站2011年的中心工作之一。
  随着红枣管理水平、深加工能力和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清涧红枣产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0年,虽因开花期遭遇冻害,但清涧红枣减产不减收,产值近10亿元,创历史新高,示范园亩效益最高超过5000元。 
 
   抓科研 增强支撑引领力

  试验示范站工作头绪繁多,但站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的功能定位。李新岗认为,成熟的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后,一方面通过试验站的样板带动、人员培训来推广;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应通过地方政府来大力推动。而科学研究是试验站的立足之基,重中之重,是真正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

  针对陕北的灾害性气候,2010年,试验示范站把选择抗裂果品种作为一项中心工作,相关育种专家将在已经筛选出的10个抗裂果优系品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陕北红枣抗裂果栽培品种建议,同时开展抗裂果新品种培育工作,一些学术研究生也被带进来参与其中。
  建站以来,试验示范站的专家们各自结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着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技引领着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目前,从栽培技术的推广到鲜食枣“蜜罐新1号”的选育,从病虫害预防到枣生堂饮品的投产,从中国清涧枣网的开通到智能烘房的研制,无一不体现着试验示范站科研团队的实力。
  森保专家、林学院副研究员宋晓斌老师坦言,试验站每个专家的科研方向都是红枣产业发展中的大事,大家有分工,有协作,都能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几年来,试验示范站专家们先后在陕北枣区和关中枣区承担了“优质高效栽培”、 “红枣设施高效栽培”、“枣树食心虫防控”、 “设施防雨”和“红枣裂果霉变防控”等多项陕西省和国家科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红枣研究论文36篇。其中,他们完成的“红枣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于2010年10月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加强科研力量,红枣试验站正在和学校研究生院协商,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年的实践培养放在试验站进行。“站上专家结合研究方向,根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设置研究课题,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生开展研究,一方面可增强研究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熟悉产业发展情况。”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将是一个双赢。


  建模式 引领产业好发展

  红枣试验示范站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清涧县无偿为试验站提供了30亩川地作为试验基地,赠送了一辆面包车,还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建造了3000平米的红枣科技大楼,为试验示范站的科研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视察红枣试验示范站后,对我校科技人员深入枣区进行试验示范所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依托试验示范站的科研力量,陕西省发改委的“陕西省红枣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技厅的“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榆林市的“榆林市红枣技术研究中心”等也在站上挂牌成立。

  谈起试验示范站的工作,清涧县林业局局长杨建林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连连说:“感激啊!感激啊!试验站给我们清涧帮大忙了!”他介绍,自从学校红枣试验示范站落户清涧以来,清涧红枣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大了,种植方式改变了,产量提高了,产值提高了,品种增加了,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从果农到领导的科学管理观念增强了,企业的加工能力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了……“试验示范站给我们引来了政策、资金和客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科技,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2007年初,清涧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枣富民、以枣兴县、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如今,在红枣试验示范站的科技支撑下,清涧已经走上了科学发展红枣产业的道路。
  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李新岗认为,突破瓶颈,理顺产业发展各环节的连接,是试验示范站这四年来取得成绩的主要做法。那么,试验示范站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呢?他说,红枣产业稳定的基础是群众的积极性,而群众的积极性来自生产效益。当前,跟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留守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和妇女,这种现象在陕北更为普遍。红枣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素质下降的现实,需要在扩大规模和提高单产效益之间作出选择。
  “我的想法是把红枣单产效益提上去,把种植面积降下来,把不该发展的土地让给林草。”李新岗说,单产效益是产业的指挥棒,效益上去了,不仅能提高果农生产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吸引青壮劳力返回农村。他的目标是,在陕北枣区,每亩红枣的效益达到5000元;在关中枣区,每亩红枣效益达到2万元。围绕这个目标,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红枣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与设施配置进行集成,形成一个标准化、减量化的红枣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交给群众去应用。他表示,试验示范站今后要着力在提高现有红枣的单产效益上做文章,立足清涧,面向陕西,力争用三年时间,摸索出现代红枣产业发展新模式。
  李新岗的想法得到了试验站示范专家、学校及地方政府领导的赞同。孙武学校长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就要在单位面积效益上下功夫,就要走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的路子。
  有试验示范站的支撑,有科技的引领, 陕北红枣,明天将更好!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