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俊|浓浓枣乡情
0
2021-10-31 19:28:11 作者:周喜俊



盛夏时节,家乡朋友们打电话邀我回去看看,说行唐县已正式脱贫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那如释重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的家乡终于结束了绝对贫困长期存在的历史,这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刚写完手头一部脱贫攻坚题材长篇电视剧本,便匆匆赶回家乡,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脱贫出列后的喜悦。

车进行唐县界,望着车窗外平坦宽阔的公路,清凌凌的河水,绿树成荫的公园,花团锦簇的街道,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造型别致的枣酒文化博物馆……让我这个离开家乡三十多年的人,竟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新鲜感。

在古香古色的农家大院落座,喝着浓浓的农家枣茶,翻阅“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红枣树》,听朋友们聊红枣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讲开办红枣文化网的收获,谈论红枣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思路。我心中不由涌起一阵热浪。看着那一张张意气风发的面庞,听他们激情澎湃讲述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下半年的工作设想,我心想,行唐县能够成功脱贫出列,是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精准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而这群生于斯长于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红枣文化研究者,为脱贫攻坚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是“红枣文化之乡”和“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命名挂牌十周年。2010年,我应邀出席了由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挂牌的仪式,并为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写了戏曲清唱。这台由行唐人写、行唐人演,以讴歌枣乡风情为主题的的文艺演出,虽然没有名牌大腕,没有豪华的灯光布景,却以红枣树一般质朴的感情,赢得了嘉宾们的掌声。那是行唐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弘扬红枣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定位的序曲。

光阴似箭,转瞬之间,十年已经过去。十年来,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挖掘研究红枣文化,传承弘扬人文精神”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不仅致力于本地红枣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更注重吸收外来经验,先后到陕西清涧、佳县、山西稷山、山东乐陵、新疆阿克苏等红枣之乡参观学习、考察取经。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不断拓宽红枣文化研究范围。随着一批与红枣文化有关的作品出版、发表、展演、播出,行唐红枣文化在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宽广,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红枣文化研究队伍。这支队伍成了推动红枣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助力行唐枣乡脱贫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聊天中得知,2017年,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成为第一批国家林木(花卉)专类公园。红枣公园主题定位为绿色、生态、和谐、一流。高端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要求,计划到2025年建成一个集资源保护、生产经营和科技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一流林木专类公园和3A级国家风景区。公园建成后,将为行唐县红枣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唐绿色崛起注入强劲动力。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宏伟规划,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尽管红枣公园目前尚在建设中,我仍然产生了先睹为快的念头。

时值大暑,烈日当头,在农家大院吃过香甜的枣饼子和具有浓郁家乡风味的午饭,我们兴趣盎然向行唐北部山区进发。红枣公园位于行唐县北部山区九口子乡,包括八个行政村。那是我在县里工作时曾去过的地方,知道那里山高路窄,交通不便,正为没有穿一双舒适的旅游鞋而后悔。朋友们告诉我,现在不用徒步爬山,路已全部修通,车可以开到山顶,这让我格外欣喜。

进入山区,车在畅通无阻的盘山道上一路前行,路两旁是连绵不断的枣树林,那扎根在贫瘠山畔的红枣树,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想。

我对红枣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我在作品中时常描写与枣树有关的人物和故事,致使不少人误认为我出生在山区枣乡。其实,我的老家是大平原,田野没有成片的枣林,村里却有零散的枣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家狭长的院落临街处,有一片废墟,那里长着一棵红枣树,这棵枣树好像总也长不高,树身粗糙坚硬,伤痕累累,但每年都会开满密密麻麻的枣花,花落后结出挂满枝头的青枣。我时常爬到土堆上,看那青涩的小枣怎么由小变大,青枣怎么长出红晕。因这片废墟没有院墙,红枣不等完全成熟,就会被淘气的孩子们用砖块和干柴棍子打光,地下只留下一片落叶。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把门口那片废墟称之为“家庙”。听老人们讲,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节前夕,周氏祖先潼川州同知周时雨辞官回到行唐城内北街居住,周氏家族在外的年轻官员也都携带妻儿老小回家乡过年。此时行唐县衙原知县刚刚调离,新任知县尚未到任,县衙只有一名典史。在这种情况下,恰遇驻扎在真定的清兵侵袭行唐城。73岁高龄的周时雨不顾年迈,率领全家男女老少备战护城,并号召城内百姓团结一致,奋力抵抗,誓死守城。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家70余口人壮烈殉难。崇祯十五年,明朝皇帝诏褒忠贞志士,周时雨被封为护国镇国将军。为防止时局发生变化,周时雨后代将他们的遗骨迁到我们村,并在我家老屋前面的空地盖起家庙。家庙里供奉着周时雨以及长子周佩,孙子周子儒等先人的牌位。建国初期家庙被拆除后,这片废墟上长出了一棵筷子粗的红枣树。老人们说,这棵红枣树是周氏祖先英灵的化身。大概从那时起,我对红枣树就有了别样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红枣树在我心中不再是一种果树,而承载着顽强不屈的精神。树枝上锋利的圪针,就是红枣树自卫的武器。

几年前,我带领石家庄青年作家队伍到行唐枣乡采风,正是红枣收获的季节,站在山顶往下看,满山遍野红彤彤一片,犹如置身红色的枣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作家们突发灵感,用优美的诗句赞美着甘甜的大红枣。而我却抚摸着红枣树粗糙的躯干,浮想联翩。我想到了为抗清兵侵袭宁死不屈的祖先周时雨。想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发生在行唐的反苛捐杂税斗争。想到了1926年发生在行唐枣乡的反枣税斗争。这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彰显着行唐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我还想到了行唐两座烈士陵园中安葬的几百名烈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我曾两次到过上南庄烈士陵园,仰望密密麻麻的烈士英名录,心中感慨万千。我采访过陵园里父子两代守墓人,他们守护的不只是烈士的墓碑,而是老区人民的感恩之情。所以,我写下了歌颂家乡红枣树的文字:“抚摸枣树粗糙的躯体/ 枣树含情默默无言/ 你经历多少凄风苦雨/ 你忍受多少委屈磨难/ 尽管你浑身伤痕累累/ 仍把硕果奉献给金色的秋天。”这些词句虽不优美,也不浪漫,却是从我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红枣文化研究中心把系列图书名定为《红枣树》,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就是要传承红枣树的精神,歌颂红枣树的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就是枣魂。红枣文化研究不仅要研究外延,更要研究其内涵,只有这样,研究领域才能越来越宽泛。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建设,为红枣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十八里红枣产业路,满目都是红枣树,我们乘坐的车平稳行驶到鳌鱼山主峰,极目眺望,云蒸霞蔚,绿水青山,奇石林立,无比壮观。朋友们介绍,这里就是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的中心地带,红枣公园总面积约2991.5公顷,枣树种植面积达194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公园内有千年以上古枣树8株,500年以上的古枣树59株,百年以上的古枣园近万亩。各类植被景观、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乔灌木层、草藤本等植物达132种,獾、狐狸、鹰等野生动物达134种,与云蒙山千年奇柏、棋盘山、峨眉甘泉、枣林湖等众多自然景观遥相辉映。红枣公园划有管理服务区、种质资源保护区、生产研发区 、旅游观光区、生态保育区、村民居住区六个功能区。这是多么美的枣乡画卷!这宏伟设想若如期实现,定会为脱贫后的行唐插上腾飞的翅膀。期待我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