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国 || 红枣情
0
2021-11-30 13:42:47 作者:杨荣国


我的家乡行唐县以盛产大红枣而闻名,但枣树并没有长在我家所在的平原上,而是生长在口头镇以北的太行山区里。家里没枣树,生活贫寒,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有红枣的枣粽子、枣年糕之类的美食。奶奶见我馋嘴,就给我讲大红枣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至今还有两个故事清晰地留在脑海里:

一个故事叫“枣树的来历”。说从前有户人家,男人去世了,留下一个又瞎又聋的母亲和儿子。儿子以打铁为生,娶了个媳妇叫李早。为了生计,儿子长年外出打铁,媳妇李早在家侍奉婆婆。李早十分孝顺,自己再苦再累,从无怨言,不让婆婆受一点儿委屈。有一年大旱,其他庄稼都旱死了,只收了点谷子,每顿饭只有熬小米粥吃,李早喝稀的,让婆婆吃稠的。谁知婆婆越吃越瘦,成了干巴老太婆;而李早却水灵灵,脸色红润。转眼间,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快过年了,李早东借西凑买来块粗布和一包针,正准备给老人缝衣服,丈夫从外地回来了。一进门,他看见母亲又黄又瘦,媳妇又白又胖,不问青红皂白,上前抓住妻子的头发便又打又骂。他们哪里知道,小米放进锅里一煮,营养都跑到汤里了,所以李早好心喝稀的反而长胖了。李早冤枉地哀求说:“俺待婆婆没二心呀,你走后,俺没吃过一顿稠饭呀!”丈夫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李早解释,李早被打得浑身是伤,冲天哭着说:“如果老天有眼,叫我死了变棵树。我若真心待婆婆好,就叫树上结红果果,代表我对婆婆的一颗红心;若是虐待过婆婆,就不叫树上结果。”说完,李早真的在院子里变成了一棵树。第二年,这棵树长大了,果然结了很多红果果,还长了许多像针一样的刺,人们说树上的刺就是李早手里拿的那包针变的。李早的丈夫知道错怪了贤孝媳妇,为了向屈死的媳妇赔罪,就在“腊八”媳妇变树这天,他亲手煮了一锅稠米饭抹在树上,一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二来表示对媳妇的怀念。一直到现在,人们在腊八这天,还有往树上抹小米饭的习俗,说这样能使枣树多结果。因为这种树是李早变的,人们就叫它“早树”。“早”和“枣”同音,时间一长,便把“早树”叫成“枣树”了。

第二个故事叫“行唐为啥枣树多”。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县官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到行唐上任后,立即到乡下查看民情。当他走到山区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老百姓面黄肌瘦,穿得破破烂烂,日子过得非常苦。回到县衙后,他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心里总想着山区老百姓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县官媳妇贤惠善良、聪明多智,得知县太爷苦恼的原因后,就建议让老百姓在山上种枣树。枣树不怕干旱,不怕土地贫瘠,旱涝保收,红枣营养丰富又好吃,能当粮食吃,最适合在山区生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县官在各村贴了一张告示:山里人谁家栽种一棵枣树,三年头上奖励三斗高粱。常言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枣树当年就结果子,何况还有三斗高粱奖励呢,不到三年功夫,行唐县山区就长成满山遍野的枣树了。到了第三年头上,老百姓们都拿上家什,高高兴兴找县太爷领高粱来了。县官笑盈盈地对大家说:“乡亲们,种枣树不纳税不交粮,三年的收入早已超过了三斗高粱的钱。大家现在有吃的了,我这个知县也不上愁了,回去继续栽枣树吧!”有的人还想申辩,这时看到大堂的一边,县官媳妇正嗡嗡地纺花哩。原来县太爷一家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苦受累呀!大家都感动得流下了泪。从此,枣树越种越多,日子越过越甜……

奶奶的大枣故事,没有解决我对大枣的渴望,反而使我对行唐大枣产生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向往一直到1984年,我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杨家庄乡政府,才对枣树有了真正的了解和体会。

杨家庄乡地处行唐北部太行山区,那里家家户户都种植枣树,房前屋后、坡坡岭岭、沟沟岔岔,满山遍野都是枣树,那真是个枣的世界!村民们做饭烧的是枣树枝,锅里煮的是红枣粥,吃的是红枣馍、枣饼子,喝的是自家酿的“枣木杠子酒”;坐的是枣木墩子,用的是枣木桌子;房顶上、院子里晒的是红枣,缸里、柜里放的也是红枣,目光所及都是枣和枣有关的人与事,我简直一下子掉到“枣窝”里了。那感觉,别提多新鲜、多好奇、多兴奋、多感慨了!

秋天到了,一座座山岗、一条条大沟、一个个村庄院落,到处都是红艳艳的大红枣挂满枝头。那一树一树、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红枣,晶莹剔透,圆润欲滴,犹如成串的珍珠玛瑙,把沟沟坎坎打扮成一个神奇壮观的仙境。

它既含蓄朴实、不事张扬,又丰硕饱满、红火不言,酷似害羞的新媳妇,在绿叶遮掩下泛着诱人的光芒,默默地装点着山村的美丽秋天,展现着日月水土和大自然凝结的精华和娇艳。摘一颗红透的大枣,咬一口,那个甜,那个脆,那个沁人心脾,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每每回忆起都想流口水。那是我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甜蜜,2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然在浸润着我的心房。

杨家庄的枣甜,人更好。我们下乡时,不管走到哪一家哪一户,好客的村民都会端出一筐红彤彤的大枣来招待大家,离开时主人还要将一把把红枣装满你的兜和包。枣民们就像大红枣一样热情、诚实、敦厚、大方。有人比喻行唐人的实诚,说一颗大枣一颗心,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历史和勤奋凝聚的枣财富,使他们养成了像枣树一样的性格,勤劳勇敢、朴实坚强、不畏天灾人祸,在革命战争年代,用大红枣谱写出一曲曲支援前线、抢救伤员的颂歌,在三年困难时期用红枣挽救了无数与饥饿挣扎的生命,形成了风情奇特的枣文化、枣习俗,享誉四方。

1990年,我考入辽宁大学。乡亲们听说我要离开,纷纷拿出红枣为我送行。我带着家乡的特产来到学校,本意是想给老师和同学们尝尝鲜,没料到此举却引起全国著名民俗学者、我的导师乌丙安一家对行唐大枣的意外赞美和眷恋。第二天在楼道里,师母刘航教授(俄罗斯人)当着众同学兴奋地紧紧抱住我,眉飞色舞地说:“你家乡的红枣太美了,我从没见过这么饱满、个大、好吃的枣子!”更没料到的是乌老师从此讲课时,只要举有关特产的例子,必提到行唐大红枣。由此,我对家乡的红枣又多了几份自豪和崇敬。

大学毕业来到省会工作后,我每年都挑选几斤最好的家乡大红枣给恩师寄去,他每次都要来一封热情洋溢赞美行唐大红枣的信,同时也给我以业务指导。这样,红枣便成了我们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成了隔辈人友谊的象征。如今行唐已被国家命名为“大枣之乡”、“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县树”、“神树”。行唐红枣不仅畅销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还远销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十几年国家和地区。我爱故乡,更爱故乡大红枣,愿家乡人发挥地方特产的优势,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创造出新时代的辉煌!

原载《红枣树》,作者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