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八月剥枣
0
2014-07-14 09:48:16 作者:孙建
 《诗经.豳豳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难道要用刀子?

  当然不是。那时人们管打枣叫扑枣,而“剥”与“扑”读音相同,周游列国采风征谣的记录员们,听歌记音,信手写下一个“剥”字,这才有了后人的误会。

  宋代就有人记述过王安石在剥枣问题上犯错并改正的传奇故事:
王荆公《诗新经》“八月剥枣”解云:“剥者,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毛公本注云:“剥,击也。”陆德明“音普卜反”,公皆不用。后从蒋山郊步至民家,问其翁安在?曰:“去扑枣。”始悟前非。
              
             ━━━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五

  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引起同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因此他学术上的某些纰漏,便也成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典型的是说他语言学著作《字说》,穿凿杜撰,望文生义。一次,苏东坡问“坡”字何义?王安石答:“坡者,上之皮。”东坡不无讥讪地笑道:“然则滑者,水之骨乎?”

  “剥枣”话题同样授人以柄。王安石曾盛气凌人地说:“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在与政敌们的辩论中甚至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然而,毛享注释《七月》时,早已揭穿了剥字老底儿,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将“剥”反切成“扑”音,也算识破了替身,孔颖达《毛诗正义》则进一步深化强调枣要从树下打——“枣须树击之,所以剥为击也。”即便笨伯蠢汉也该领会了,更何况王安石最崇拜的诗圣杜甫也曾老生清唱般未着古装地写过“堂前扑枣任西邻”……但所有这些,都无法左右王安石自以为是的一己孤傲,直到在蒋山亲耳听到了农人“扑枣”,才在鲜活的语言中验证了古人的正确,也再一次验证了只读万卷书不够,还须行万里路。

  王安石“剥枣”,虽属曲解,却有孝心。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