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枣文化
0
2010-11-21 21:14:55 作者:莫容 胡洪涛

    枣树和柿树,是旧时北京四合院里最常见的两种树。据老人们回忆,1949年前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东城和西城,几乎每个院落都有枣树。
    周代燕国的国都位于今北京地区。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攻秦,向燕文侯分析燕国的优势是饶有“枣栗之利”。他说:“民虽不佃(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称燕国为“天府”之国。金元两朝均提倡种枣,北京城内街巷居民逐渐形成了栽种枣树的风气。元代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枣专著《打枣谱》(柳贯著),书中记载枣名达73个。故宫珍藏的元人扑枣图,是稀见的以枣为题材的古代名画之一,反映了元代的种枣食枣之风。宣武区白纸坊有唐代古刹崇效寺,明代时周围有枣树千株,清康熙年间著名文人王士祯见每年枣花盛开,香风阵阵,便称之为枣花寺,崇效寺才有了这个俗名。与他同时代的学者朱彝尊作有《晚过崇效寺》诗:“缭垣途转曲,入寺淖初干。尚有残僧在,同寻断碣看。白花秋细细,红枣晚攒攒。更上荒台望,遥看五髻盘。”枣花寺是宣南士人重要的游憩题咏之地,到乾隆时仅存枣树数10株,但枣林地名犹存。
    北京如此热衷种植桑枣,与历朝历代提倡有关。金世宗完颜雍将种植桑枣列入田制,指定每户必须栽种其地的十分之三,并且要求除枯补新,不能缺少。对不栽或栽不足数的严加处罚。直到明清,对毁坏枣树或依仗权势强占他人枣树者仍严惩不贷。《昌平山水记》载:“今密云多枣,小而坚实,北人重之。正统二年(1437),镇守都指挥陈亨以占所部枣树八百株,被劾夺俸。”
    清代北京曾有过两次严寒,密云、昌平所有枣树都被冻死。由于城里较温暖的小气候环境,枣树损失不大。现如今,全市存活300年以上的古枣树还有9株。西单民族大世界商场里的古枣树,已有近500年的树龄,与山东庆云县周尹二村1300年的中国枣树王、河南新郑县孟庄镇栗元史村600余年的老枣树比较,它在全国可能名列第三。大兴黄村镇也有1株枣树王,但树龄比西单枣树王短。
    北京的枣树槐树,一度创造了这里养蜂业的辉煌年代。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京城养蜂形成高潮,蜂群达数十万群。枣、槐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养蜂人以很少的投入,获得丰厚的回报;蜜蜂传花授粉,对城市花草树木十分有利,惜乎这种风气未能延续下来。西城区著名养蜂老人纪天祥生前在房顶上养着十几箱蜜蜂,去世后媳承父业,至今每年仍可收枣花或槐花蜂蜜上百公斤。
    枣深刻影响首都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枣文化。
    利用枣的谐音“早”构成吉语,是先秦就有的民俗。《仪礼·士昏礼》:“质明(天刚亮时——编者注,下同),赞见妇于舅姑(丈夫的父母)……妇执笲(古代新妇拜见公婆时盛干果的器皿)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说的是古代新妇早间拜见公婆献枣栗的礼俗,枣喻早,栗喻敬肃恭敬,比喻早起而虔诚之意。北京旧时男女订婚,男方送给岳父母的拜匣里,放着干鲜果各四盘,包括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红枣等,均用胭脂染红,表示早(枣)儿立(栗)子,早(枣)生贵(桂)子。洞房花烛夜偷偷在新人被中藏枣,也是取“早(枣)立子”的含义。
    北京的老枣树是历史的补充读物。文天祥祠的古枣树,象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民族精神;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故居,有毛泽东和杨开慧共同呵护过的枣树;西单民族大世界的“枣树王”下,不仅留下过曹雪芹的足迹,也是早年中共北方局领导者李大钊、赵世炎、谭平山等人的秘密集会之地。护国寺胡同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故居里的老枣树,是19世纪初旅顺1株著名枣树的后代。
    “墙外有2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其散文名篇《秋夜》开头的描述,勾画了当时阜成门一带的典型环境,这2株枣树现在已不复存在。枣树、槐树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京城独特风貌常见的描写。
    鲜枣含丰富的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民谚云:“每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形形色色的枣食品,丰富了北京人的生活,人们除鲜食外,把枣加工成乌枣、蜜枣、醉枣、枣酒、枣泥、枣糕各种风味小吃。
    北京的枣树和老北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合院里1株树,往往延续着几代人的情思。随便问问那些老枣树的主人们,怀旧的闸门会立马为你打开。
    崇文区南官园胡同27号有1株百年枣树,新建从台基厂到天坛北门的马路时,按设计,院子正在马路中央,枣树保不住了。媒体披露《南官园有棵枣中宝》的消息后,前去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纷纷为保护这棵古树出谋划策。
    东四四条41号大杂院里,住着一对异国情侣:荷兰贵族的后裔杨·米拉老人和她的丈夫杨宝禄。杨·米拉40多年前来到北京,1960年初与杨宝禄结为伉俪。结婚当年在院中种了2株枣树、1株核桃、2株香椿作为纪念。枣树是北京郎家园品种,这树伴随他俩度过无数风风雨雨。现高过屋顶,枝繁叶茂,年年果实累累,成了这对异国情侣矢志不渝、真诚相恋的象征。
    北京人并不满足于保护现有的枣树,近年来也为老枣树的未来忧虑,因为在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中,老枣树的生存正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有人想出了“克隆”枣树的新办法。延庆县农民段自明与京城老人朱燕鸾1997年开始在大榆树镇大泥河村,开垦荒山,种植嫁接国内濒临绝迹和国外有特色的枣树共40余个品种,在深山中开辟了一座活的枣树博物馆。这个园子收集京城多位文化名人故居的枝条树苗,通过嫁接,使这些文化名树的生命在这里延续;海淀区农科所高级工程师谢进保老人,从2000年开始收集各地濒临灭绝的古枣枝条,这些古枣的后代,为北京市民呈献了各种蜜甜、酥甜、面甜、酸甜、香甜、酥脆、干脆、湿脆等不同的美味古枣。
    郎家园曾是北京著名的贡枣产地,郎家园小枣皮薄、色亮、口感酥脆,甜度高,是北京名枣的代表。连清代吃遍了山珍海味的慈禧,也常常点名索取。周恩来总理在国事活动中曾用它招待外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郎家园因城区的改造,贡枣即将消失。朝阳区农林局采用几株移栽到郊区的嫁接枣为材料,历时10年的纯化选种,于2001年形成生产规模,使绝迹40年的名枣又得以上市。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