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巧巧饭,吃到枣的早婚
0
2010-12-02 22:29:51 作者:佚名


    七夕节最广泛的风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运动。
  乞巧的方法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域的乞巧的方法不尽雷同,各有兴趣。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运动很简朴,只是摆设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非常乏味: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手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运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中央的乞巧节的运动,带有比赛的性质,相似现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中央有做巧芽汤的风俗,个别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殊注重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情势做成的装潢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化。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诞辰”(传说七夕是牛的诞辰)。
  在昔日浙江各地仍有相似的乞巧风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摆设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期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许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知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样式极多。重要的资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名堂”,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发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而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男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名堂。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更: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外表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