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顾问
常祥霖:浸润在文艺作品里的枣文化
0
2010-11-24 08:38:35 作者:常祥霖

浸润在文艺作品里的枣文化
——在河北行唐“中国红枣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常祥霖
   

    典籍记载,大枣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有了八千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枣有700多个品种,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通过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让我获知了关于“枣”的很多知识。原来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的《诗经》《礼记》《战国策》《韩非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都有“枣”记载和说明。《诗经》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水稻是南方农村的基本作物,而“枣”与稻并举,可见从古至今,国人便与枣结下了不解之缘,枣已经成为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之一。人们以枣强身,以枣治病,以枣果腹,以枣抒情,以枣改善生活环境,以枣发展经济。因而,对于枣树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枣子不仅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香甜味美,种类繁多,而且花形纤秀,色泽淡雅,特受百姓欢迎。因为枣子色红、花美,又被认为是吉利之物。在民间,“枣”的地位等同水稻,小米,玉米,高梁,一直被农民兄弟视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浸润在文化艺术作品中间的“枣”,是超出经济价值。这是经过艺术的“比喻”“借代”现身到特殊的规定情景中,具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好作用。广为流传的与枣相关的神话、传说,俗语,民谚等等到处都有。
    苏东坡在一首《浣溪沙》中写到“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衣巾落枣花”的名句,千古不朽,“枣花”在诗人的作品里随和亲切,清新淡雅。到今天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女主人“枣花”形象善良美丽的,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枣”和枣花融会古今,享受枣花的美感。 “灾梨祸枣”,“拔葵啖枣”,“昌歜羊枣”。“付之梨枣”,“让枣推梨”,“鹘仑吞枣”,“交梨火枣”,“祸枣灾梨”的成语典故,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在坊间,民间长久流传。让我们时时刻刻品鉴“枣”文化的多样和深厚。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文化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天枣下人间”、“枣王与禹王”、“唐玄宗拴马”、“枣王桥的传说”等包括本地流传的许由广植枣树,拒受尧禅的故事,等丰富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生活,给“枣”赋予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枣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还是非物质文化层面上,可以说随处可见,伸手可得,人人喜爱,无处不在。
    根据《词源》记录“枣”有12个解释
    1. 木名,枝有刺儿,叶卵形,实,椭圆,可食。枣木坚硬,供器具,版雕等材用。
    2. 姓氏,春秋棘子成的后人,避仇改姓
    3. 枣心,砚台名,形状如枣而名,宋代有
    4. 枣本,枣木雕刻的书。
    5. 枣脩,枣与肉圃,古代妇女之间的礼物
    6. 枣强,地名,枣强县,
    7. 枣阳,地名,在湖北
    8. 枣棃,木刻的书版
    9. 枣膏,药名
    10. 枣糕,食品
    11. 枣骝,马的名
    12. 枣欀金,金银锭的一种
    根据《辞海》的条目13个解释
    1. 枣,果木名,原产我国,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最多。品种颇多。山东乐陵金丝小枣,河北沧县,山西庆云的“无核”枣,浙江义乌大枣,供食用,也入药。
    2. 姓氏
    3. 枣头,枝叶的顶部,
    4. 枣吊,结果的枝。
    5. 枣庄,地名
    6. 枣阳,地名
    7. 枣园,在陕北的延安,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等在此地写作。
    8. 枣股,结果的母枝。
    9. 枣祇,(只),颖川人,三国时人。
    10. 枣骝,马的名
    11. 枣步曲,一种害虫
    12. 枣疯病,不结果,结果少的状态
    13. 枣林杂俎,清代著作
    无论《词源》记录“枣”有12个解释,还是《辞海》的条目13个解释,大体相似差别不大。有趣的是,我原来真的没有听说还有姓“枣”的,于是又找了一些关于姓氏文化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关于枣姓,《辞海》的条目是,春秋,棘子成的后人,避仇改姓,《辞海》的条目解释是,枣祇,(只),颖川人,三国时人。没有更多的文字,窦学田主编的,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发现原来“枣”属于罕见的姓氏,在今天的浙江的椒江还有分布,词条引用了《郑通志》典籍介绍说:本是棘氏,卫大夫棘子成之后,避地改姓为“枣”继续说三国“魏”时有枣祇,(只),颖川人,曾作陈留太守;晋代 有“枣据” 冀州刺;史宋代 有“枣公彦”山阴人;明代有“枣经纶”山西长治人。今天沧州地区,行唐的“枣”文化所以发达,除了许由开山之后,在发展过程中,不知道和当初的那位冀州刺史“枣据”先人有没有关系?
    在我熟悉的领域里边,与“枣”相关的文艺题材,无论是名称、人物、事件更是琳琅满目。今天我就这些零散的记忆和大家分享,起名为“浸润在文艺作品里的枣文化”,为行唐的中国“枣”文化之乡增添一点谈资和乐趣。
   
关于的枣的作品有电视剧《枣木杠子的家事》等反映了当代山东农村的生活情景,在这里“枣”是人名,在河北“枣木杠子”是一种酒的名称,无论是人名,还是酒名,那都是一种耿直强硬性格的象征;舞剧《一把酸枣》表现的是浓郁悠久的山西民俗风情;在这里“枣”是媒体,因为“一把枣”展现了一方风情;本地出去的作家周喜俊最新长篇<< 当家的男人>>中,写的就是枣树村的故事,小说是以赞皇县时占经的真人真事为蓝本,塑造了“时涌泉”的形象,在小说中写了枣树村,枣树的命运,也写了与枣有关的人好事。作者借枣抒情,提出了“当下三农问题”。通篇浸润了与枣相关的深厚情感;京剧《枣阳山》说的是隨唐演义里秦琼大战单雄信的故事,用“枣阳山”地名记录了一代英雄的壮举;京剧《酸枣岭》又名《刺巴杰》,也是古代英雄侠义故事。这里也是和“枣”相关的特殊场地,演出了除暴安良的活剧,尤其是四大名著《水浒》中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子,吴用智破生辰纲”,那是梁山好汉抗争官府的智慧篇章,如“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道:“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务,只顾过冈子来。”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只听有人上冈子来。我们只怕是歹人,因此使这个兄弟出来看一看。”杨志道:“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那七个人道:“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杨志道:“不必。”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老都管坐着,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在这里晁盖,吴用,阮氏兄弟七人,扮作贩卖“枣”子的小贩,白日鼠白胜扮作卖酒的人,在既定的松林内设计策,在白胜的“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木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山歌里,大家喝酒吃枣,好不开心,他们贩卖“枣儿”枣掩护,故意设套儿让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上当。用“枣”换来了本来属于朝廷的金银财宝。“枣”在这里是“道具”是“诱饵”是事件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试想如果当时车上不是“枣”而是别的什么,很可能完不成这个计划,使用了“枣”,无论天时,地利,都是自然合理,顺理成章的。现代评剧《金沙江畔》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的唱段《小酸枣》就风靡一时,剧情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的困难,红军女指挥员机智灵活使用当年“望梅止渴”的故事,变为“想枣止渴”。唱词是这样的“烈日高悬万重山,口干舌燥心里似油煎,同志们到处找不到一滴水,我怎么能够想个办法给他们解忧烦”于是她灵机一动,给大家讲起来《西游记》师徒路过火焰山的故事。“小孙猴儿挣开火眼金睛就往山上看,乐得他一个劲儿把跟斗翻,见有几棵酸枣树长在山崖,红登登酸枣满山崖,半青半红又脆又甜还有一点酸,小酸枣滴溜滴溜的圆,吃在嘴冒酸水,含在嘴里口不干,口不干!”。当然这个情节和行唐流传的“乐羊挥鞭称神树”的故事不谋而合,在人们受到危难时机,由“枣”引发了联想,从而化险为夷。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艺术唱段,今天还在流传,还在演唱。这个唱段流传很广,堪称脍炙人口。小酸枣让我们沉浸在以往烽硝烟的岁月,小酸枣让我们地前辈的智慧充满崇敬,小酸枣引起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激情。小酸枣也让评剧艺术家不断传承下去。在这些作品中“枣”虽然无声,确实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和作用。艺术家使用“枣”进行创作,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苦心孤诣的选择,恰到好处的。使人难忘。作为有着极为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而言,“枣”更是不可离开的描述对象和重要的比喻,比如评书评话中间,对于关公的开脸就少不了这样的语句“目生双瞳,面如重枣”这是北方的,还有南方的是“目生双瞳,面如重枣,还有的说用当是面如熏枣,是重枣,怎么重?还是熏枣怎么熏/有人认为是别字,有人认为是枣的不同种类和制作?也在争论之中。”另外河南大调曲子《八仙上果》是一个著名唱段,也有枣的重要位置“八仙临凡,庆寿堂前,南极仙翁,王母娘娘坐上边,献上了仙桃美酒和仙丹,张果老为首不怠慢,玉液琼浆奉席前,他说道,恭祝圣寿千万,与天齐,又如东海长流泉,钟离大仙一边说,但愿的年年赴此长寿宴,长寿会天地同在万万年。吕洞宾,奉吉言,永乐宴,长寿山,寿比彭祖高万千。蓝彩和 ,玉笛停下带笑开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海屋添筹沧桑变,他身后转过铁拐李大仙,合掌稽首,祝逢一番,斗大的蟠桃献席间,曹国笛不怠慢,云阳板响奉吉言,福如沧海天地久,寿比昆伦宇宙绵,何仙姑走进前,轻启朱唇便开言,莺声历历来祝寿,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念连篇;一旁转来韩湘子,双手捧定玉花篮,内藏一颗灵芝草,还有那交梨火枣碧牡丹。祝的是寿如同西华山岳水,福如松柏柏在南山,今日同赴蟠桃宴,福寿无疆富贵万年。韩湘子被安排,最后出场,身份自然有分量,又把“交梨火枣碧牡丹”,放在玉花篮里,足以见到对“枣”重视程度;再如“宁舍一端饭,不舍二人转”的东北,二人转中,风行西北的山西二人台中都有《打酸枣》的唱段“八月里来,秋风凉,姐妹二人去打酸枣”的唱词。由于有了枣的熟悉和亲切,节目也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相声《黄半仙》里边出现了“枣”的喜剧,巧妙的无以复加。故事大概是“道光年,皇帝花园 有一颗枣树,是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叫“珠枣”,主人公黄哈蚂阴差阳错被吹捧“半仙”,让他到皇宫破案,因为巧合,案件票了,皇帝想留下他,为自己用。一天大早,皇帝在花园摘下一颗青枣,拿在手里,让黄半仙算,黄的意识是说,这么早您就要……,巧合了,“万岁爷,大清早……”皇帝一听,大喜过望,赫赫,真准啊。演出了一处昏庸皇帝,迷信愚昧的讽刺喜剧。这里本来是“清早”的“早”,因为谐音,变成了“大枣”的“枣”。“枣”是无辜的,在不经意中成为权力、利益,甚至生死攸关的重要因素;西河大鼓“双锁山”更是广为人知的故事,女英雄刘金定使用“枣酒”宴请官军,智赚高君保,成就美姻缘。这里的“枣酒”成为出奇制胜的武器;在传统相声里,“枣”也有重要的地位,侯宝林在“婚姻与迷信”里边:往新人的床铺上撒一些,花生,栗子,枣,这有讲究:叫早,立,子,还要花搭着生”;张寿臣先生的“巧嘴媒婆”中“给你个栗子,给你个枣儿,明年生一个大胖小儿”等等。在这里“枣”成为民俗的符号。让人想起来未免啼笑皆非。在美术家的笔下,大枣小枣一定是充满喜庆情绪的画面;在音乐歌唱的舞台上,“打枣杆”“酸枣刺”的生命之树,长盛不衰;“大红枣儿甜有香,送给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真情,心心向着共产党” 在已经称为新中国文艺经典歌曲。这里的“枣”已经是人们群众和共产党一种带有“纽带”“桥梁”。在与曲艺等等相关的江湖文化里。枣在流通和交易当中,也被赋予另外一层神秘的色彩。江湖黑话中烟土行当有这样的切口,清末民初级时候—制作假烟土。称为“枣膏” ,就是使用“枣汤”,以红枣去皮,留肉剔核,将精煎收成膏,在这里“枣”称为代人受过的角色。除去做的一些特指名称如 大枣,红枣,金丝小枣,蜜枣之外,还有这样的一些称称呼;虎珀-是蜜枣;黑皴皮-是黑枣;红皴皮—是红枣等等。在说到枣和生活关系的话题,我会想起来北京的黑枣,嘎嘎枣,和小时猴经常解馋的现在好像已经没有的酸枣面,大概是枣核磨碎称为细面,儿时,很便宜的东西印象很深。另外就是北京“挂拉枣,(去核的焦枣),这个枣最醒目的出现在北京春节庙会上,大人孩子脖子上套着一长串的“挂拉枣”,一只手里举着高高的糖葫芦,另外一只手拿着“咔咔作响”风车,有“挂拉枣”,风车,糖葫芦,才是真正过年的感觉。在这里“枣”已经是带着喜悦心情一个标志了。
    “枣”无论是“红枣”“青枣”“酸枣”只要浸润在在艺术作品中,立刻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量,让我们感觉亲近,感觉美好。

    (常祥霖:中国文联国内部原副主任,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顾问)

 

  • 美文推荐